2022年3月6日 星期日

[生命分享]回饋

回饋

"人"是一種群居動物,各式各樣的個體聚集在一起時,就會需要"溝通",而"溝通"這個詞雖然是雙向的,可實際上卻常常出現是單向式的指令布達,為何會發生這樣的溝通問題呢?其實某種狀況就是文化背景導致。

單位主管口頭對下屬說的有問題歡迎回饋,之後只指派了例行性任務(機械式任務)這類任務給下屬進行,此時此刻又說在等待部屬的回饋,可想可知,很難得到回饋,為甚麼呢?答案很簡單,但是當事人因該很難發現吧,就是沒有持續給予資源,又怎麼會有產出呢?或者給予資源時,可以斬釘截鐵的一口咬定一定是怎樣的作業,可這個世上最大的不變就是不斷地在改變,輸入錯誤的資訊與指令,漸漸地培養出現在職場有些人會在某種程度上懷疑接收到的"肯定"的答案是不是有問題,因為太過肯定的答案也就說明了沒有持續去檢視與改良。當執行者已經在無意識的情況下做了與原本的結論不同的作業模式(作業模型改善),就會導致接手者感到手足無措,為何依據主管學長的任務指導進行,反而都會被責難呢?自己花時間檢核後才確認了,然來指派任務的人已經不知道自己的認知已經太久沒有更新了!導致於給予錯誤的指導,此時就會產生指導員與被指導員的彼此矛盾。

被指導員心態若比較正向一點還可以自行修正並回饋,倘若此時指導員的回應若是"你因該告訴我,因為規則不是如此"這樣的話語中,或許身為指導員不會覺得怎樣,但是我們回頭看看這句話語中帶有一定程度的責難在其中,而這樣的問題就會慢慢地造成彼此間的不信任感以及無法坦誠相對,輕則獨立作戰,重責傷害團隊氣氛。因為"指導員"這樣的腳色就是常見的學長學弟制的轉變而已,誰敢輕易對抗學長?若確定學長是錯誤的,學長堅持,那身為學弟的又能如何改善呢?這種事情比比皆是。

團隊的組成與成長就是需要彼此的工作回饋與分享,因此不斷地在推行"討論工作就沒有位階與學長學弟的階級"這樣的觀念,可是這種觀念真的無視的話,就要看每個領導團隊的人是否可以即時察覺"人"的問題,特別當會有回饋的人才變得不在回饋,其中就要注意是不是在哪次的溝通過程中已經斷了溝通的橋樑,導致於回饋機制斷了!這樣的問題對一個團隊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團隊的成長關鍵不是在解決多少問題,而是在團隊內的彼此信任程度有多高,當回饋機制被切斷時就會產生分崩離析的可能性。

追求"回饋"的產生,因該是不斷持續地注入新的能量,而不是依據個人的想法拒絕各樣的決策,雖然最終一樣需要有一個人進行決策,而這樣的一個決策是不是有考量到每個人的思考,還是只是依據個人想法去進行決策,每個決策與溝通是不是會斷了"回饋機制",我們每個人都在學習與練習,每一次的討論過程中,都是這樣的練習,當然斷了"回饋機制"不只是上對下會切斷,下對上也是會有此類情況。如上司提供了問題要求下屬給予回饋,下屬思考方向卻是以上司想要甚麼結果去思考,而不再是任務該如何推展才是最好的方向去思考,就會漸漸斷了回饋效果,雖然這樣的情形一般還會看到有回應,但這類的回應絕大部分是不表態或奉承上司的結果,這樣的溝通其實可以說是無效溝通。

每個溝通過程最好的前提就是需要資訊對稱,當資訊對稱後才會有真正的對焦效果出來,當資訊不對稱時,就算再多次的對焦討論,其實都會有些落差的產生,如何降低這樣的問題,最佳的做法不外乎資訊透明化。透過資訊透明化的狀況,讓問題擺上檯面,不再討論誰對誰錯,只討論事情該如何發展推進,避開針對"人"的話語,專注於"事"的討論,看似簡單,執行上並不容易,因為需要控制好每個人的專注度與思維,這樣才達到有效的討論。進而產生更有價值的回饋機制的產生。

"回饋"不是等待,而是要不斷"注入"能量,也就是說沒有"INPUT"何來"OUTPUT"。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資安]社交工程

 社交工程 在資訊安全領域中所提出的"社交工程"議題,其實也可以說"溝通"一詞的另一個說詞。 人在討論交換訊息時的行為,正是所謂的社交工程的過程一模一樣,主要差異在於行為與意圖。 有心人士預計要蒐集他人的各種資訊使用的對話溝通方式,其中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