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部屬?管理職/專業職?為何一直有職場對立的感覺呢?
在職場上工作久了,有時開始會去思考自己是管理職好還是專業質好的議題,為甚麼會出現"主管/部屬"這樣的稱謂呢!一般的管理學理論中有提出管理金字塔的架構,越高層越少人,越低層越多人,因此也出現了管理相關學系,希望透過學界訓練一些管理專長的學子與人才,業界也開只直接找這樣背景學識的人直接接手管理職。然而,這樣的模型其實缺少了一些考量點導致許多問題發生,卻都認為是底層人員的問題,這邊來探討一下這兩種職類的狀況。
管理職
透過一些管理工具,嘗試讓企業組織可確保各項作業各項流程都可以順利達成目標與完成任務,因此出現許許多多的報表,而報表呈現是各式各樣的數據彙整。並透過這種工具進行員工激勵與鼓勵來提升其他人的工作使命感與成就感。
專業職
透過個人知識能力、技術能力來完成各式樣各地作業需求,追求各種專業技術能力的專精度,價值的呈現主力在於固定領域的深度,而不再於廣度,藉由確實解決問題來創造自己的能力與價值。
以上面倆的面向來看,管理職偏向鼓勵,專業職偏向戰力,進而出現不一樣的狀況,其中主要的原因是甚麼呢?我個人的見解,管理學源頭是來自於工業管理,也就是他所管理的是"工人",看似專業職人員,但實際上則是"勞力工作者",而這樣觀念若帶到其他領域時就會出現許多衝突,因為現在所說的專業職是屬於"知識工作者",因此此時若繼續用"人工天"這樣的工作分配與規劃,就會常出現各種延遲交付的狀況,因為"知識工作"所執行的任務是無法明確數字化表現出來的,因為"知識工作"的產出依據的資料的蒐集、探索、應用等等的綜合性產出,"勞力工作者"的產出比較偏向固定的作業產出量。
然而現今工作訓練文化的產出的職場文化大部分都是"使命必達",而這樣的文化常常已經高舉了"管理職"的腳色,因此出現作業不平等的狀況,當"管理職"不清楚"專業職"在作業時真正的困擾,就會出現彼此認知上的落差,導致於傷害彼此在職場上的信任感,進而出現"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這樣的話語出來,救出現的離職可能。
改善這一類問題的方法,其實就是要將金字塔管理模型打破,才有機會看到真正的狀況,每個人的任務都是可以互相支援,才能知道真正的問題,管理職的腳色不是單單只看數據進行下上會報,專業職不單單只是完成任務即可,要如何打破這養的思維,是整個管理模型的改革,"管理"不再只是"管理","專業"不單只是"專業",透過真正的了解狀況,才能真正的提出對的改善作業模型。
因此有人提出"雙向管理"模型,此狀況其實就是需要讓管理金字塔旁邊新增一個資訊倒金字塔的模型,金字塔高層需要最多最完整的資訊,並且需要不可隱瞞或過多的修飾,然而一般人誰會喜歡看到自己不期待的結果呢,因此資訊上報的過程,中階人員的心態變得極為重要,只以向上管理的狀況下,這些金字塔中間的人就能修改各種數據,並用所謂的管理工具不斷的壓榨逼迫金字塔下方的人拼命達到目標,讓她呈現上去的數字是漂亮的,而不在乎產生的怨念與怒氣。而會產生底層人員為了改善自己的處裡出現"諂媚"上司的狀況,進而產生了"使命必達"的職場觀念。而雙向管理的初衷因該是希望阻止這樣的狀況,才又新增了"向上管理"的作為,讓底層人員反向也在考核主管的狀況,進而了解各"主管"的扮演狀況是否符合狀況,還是只是單方面的逼迫。
打破金字塔管理猶如現今的扁平式管理,少了許多升遷機會,但也改善了許多溝通管道失能的狀況,如何改善現況、如何改善溝通、如何提升作業效能,遠遠比起一直追求新的技能新的項目更為重要。
管理=>讓一切事務走向順暢。(溝通資源腳色)
技術=>讓一切事務走向穩定。(改善技術腳色)
P.S. 溝通不是強求,而是彼此退一步找出正確做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